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八旬中国回族抗日老英雄吴庆云口述中的八路军回民支队

讲述人:吴庆云

图为1941年时任国民GM军第八路军渤海回民支指导员的吴庆云老英雄,老人现年80多,英姿仍不减当年。
讲述人基本资料:
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族。
1940年,参加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后改为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1941年,加入ZG,任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文化教员,指导员。
1946年6月,任东北回民支队一大队指导员,铁道兵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铁路22团政治处主任。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铁道兵二师师党委委员、22团副政委、政委、党委书记。
1956年转业,先后任Z*G青海省统战部副部长、Z*G西北局统战部民族处副处长、西安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Z*G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民委主任、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陕西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等。
2005年7月,中国陕西省省会西安的夏季闷热难耐。偶然,在位于西安市朱雀大街的陕西省政府干休所里,《华商报》记者终于找到了原渤海回民支队王连芳的老战友、现年80岁的吴庆云老人。采访之前,曾被告知吴老不善言谈,而且耳朵不好,但见到高大魁梧、一身英气的吴老那一刹那,记者们才知道,这年轻时候的他一定非常英俊!
  
“你们要来采访我吗?我没做什么事情呀!”吴老微微一笑,他的回答着实让《华商报》记者们吃了一惊。
  
“您是渤海回民支队的吧,我们想听听您的故事!”
  
“对对对!是渤海回民支队,那可是我们回族自己的抗日队伍呀!后来改为东北回民支队,解放后,改为铁道兵二师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修铁路,所防守的317路段被誉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我没什么可写的,写写这支部队吧,刘震寰、王连芳、何伺兴,还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袁孝文,英雄呀!还有……”
  
采访进行了4个小时,吴老并非不善言谈,谈到渤海回民支队,老人的回忆简直一泻千里。谈话中,吴老始终没有讲他自己的故事,但却介绍了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穆斯林抗日游击队。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省津南地区的沧州、盐州、黄骅集中居住着20多万回族群众,这里虽然万里无山,但多低洼、盐碱地,不少地方的土地不适合庄稼生长,老百姓终年辛勤劳作,无奈所收无几,只能靠做点小生意,或是靠渔盐业为生,生活相当困难。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铁蹄的踏入,老百姓更是无法度日,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麦子黄梢、饿得蹬脚”的生活。
  
“把日本人赶出去!”当地的回汉老百姓发出呼喊,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先后成立了“回族抗日救国会”和一些地方武装力量。
  
“但当兵打鬼子,老百姓有顾虑呀!回族群众信奉伊斯兰教,有自己的饮食、生活习惯,而部队里汉族战士居多,回族老百姓害怕生活习惯不适应,不愿意将孩子送去参军!”身为回民的吴庆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什么时候能有一支自己的抗日队伍啊!”得知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打鬼子打得轰轰烈烈,深受日军疯狂扫荡的津南老百姓期盼有一支自己的抗日队伍!
  
1940年8月1日,老百姓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孟村镇一座清真寺里,一支20多支枪、总共30多人的回民抗日游击队成立了,这就是冀鲁边区回民支队。
  
“那天,支队长刘震寰、政委王连芳,还有30多个战士在清真寺里召开支队成立大会,附近很多村子的群众都赶来观看。队长刘震寰、政委王连芳向老百姓讲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得知这是一支回族群众自己的抗日队伍,干部、战士几乎都是回族,并且有随军阿訇照料战士们平时的生活和宗教生活,老百姓终于放心了。”
  
“我们终于有自己的部队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成立当日,就有不少老百姓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部队,“支队里惟一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老战士,被我们称做‘老头子’的刘喜三,当场就让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参了军!”
  
成立之后,游击队就一直活动在津南地区,打据点、攻碉堡,逐渐得到了回汉老百姓的信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支开始只拥有20来支枪的小部队,竟然奇迹般地发展成了拥有4个大队,威震敌胆的渤海回民支队。
  
“伊斯兰,伊斯兰,抗日坚决又勇敢,在这广大的平原上,坚持敌后反扫荡……”一首《伊斯兰抗日进行曲》在津南地区传唱开来。
  

1942年,在河北某驻地,马本斋将军率领的回民支队战士在训练刺杀技术。
回汉团结在点滴中积累
虽然家里人反对,15岁的吴庆云还是当了兵,“和我一般大、想去当兵的孩子很多,但都因为年龄小没去成,很多孩子还为此哭鼻子。”
1941年,16岁的吴庆云已经是第四大队的副教导员、文化教员了。
“支队刚成立那会儿,除了要打游击,更重要的是要争取回汉群众对部队的信任,发动群众参军,所以尊重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是部队首先应该做到的。”从事了大半辈子民族工作的吴庆云说,“回民支队发展那么快,全都是老百姓信任啊!”
“刚开始,部队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要求所有的干部,必须严格尊重回族的生活习惯;还聘请了阿訇照料回族干部战士的生活,遇到有牺牲的战士,完全按照回族礼仪安葬。”刚到部队,吴庆云像其他回族干部战士一样,可以过回族节日和主麻日,“阿訇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引用典经讲抗战的道理。”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老百姓开始在家里挖地道,村里挖,村外挖,村村之间也挖了地道,这样时间长了,回族村与汉族村连在了一起,遇到敌人扫荡,回族群众会跑到汉族村,汉族村群众跑到回族村避难,和敌人兜圈子。
和其他部队一样,打游击,回民支队也需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军民鱼水情,回汉团结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津南地区、回族村、汉族村交错分布,回民支队经常在各个村子驻守,“每到汉族村,老百姓知道我们是回族战士,怕我们忌讳,赶紧告诉我们,锅碗都刷过了,让我们放心地吃住。”
“没有老百姓对回族战士的尊重和回汉老百姓的团结,我们的战斗不会取得节节胜利!”60年后,回忆起那段经历,吴庆云这样总结,在他的记忆里,仍然保留了很多回汉战士与老百姓互助的生动故事。
  
以少胜多的集中战斗
参加回民支队以来,吴庆云所经历的战斗基本上是在打游击,“部队每天都在各个村子之间流动,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攻碉堡,打据点。因为部队人数少、实力小,基本上不采取集中作战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攻击。”这样的战斗,吴庆云总觉得“有些不过瘾,真想痛快地打一场漂亮的歼敌战。”
“津南地带都是平地,没有山川沟壑,不易隐藏,于是我们发明了一种‘撩帘子’战术。战士们都分散隐藏在老百姓家里,遇到敌人大扫荡的时候,任凭敌人在村子里怎么喊也不出去,就等着敌人进屋里来,然后将其消灭,这种战术在那种地方还真管用,大家都管它叫‘撩帘子’战术。”
1943年,从抗大学习回来,吴庆云担任第五大队教导员,这时候的回民支队队伍不断壮大,开始有了一些集中力量的对敌战斗,“花寨村战斗,打得最激烈,我们以少胜多,打败了鬼子。”
1944年9月,刘震寰带领渤海回民支队一、四、五大队和手枪队驻扎在黄骅县大赵村。
“一天上午10时左右,侦察员侦察到,有二三十个鬼子,200多个伪军从羊二庄出来一路扫荡。支队长刘震寰觉得这是一个歼敌的好机会,便马上集合部队,急行军向东追击敌人。”
9月,秋收已经结束,在这块平地上,田野里只有田埂两侧成行的红荆是惟一的障碍物了,远望,敌人的行迹清晰可见,“好家伙!人可真多呀!比我们得知的人数多得多,连人带马,中间还夹杂着几十辆大卡车,形成了2里多长的‘黄蛇队’!”一大队三中队七班班长肖风爬到一棵数上观察发现。
战士们士气大振,想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在距离黄骅县花寨村还有2里路的地方,战斗打响了,“一大队、二中队、四大队由东向西摆开阵形,五大队紧接着一大队三中队形成东西两侧向北包抄,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我军的情况,早已经乱作一团,盲目应战,顿时枪声四起。”在讲述这段战斗经历时,吴老精神抖擞,描述战场情景、并不停地在桌面上比划战场的布局。
战斗激烈十分。吴老至今清晰地记得战友们受伤牺牲的情景,“一大队队长刘金声,指挥战斗时,子弹突然打穿了耳朵,鲜血直流,但仍然坚持指挥。中队长刘三福指挥战士向北调动时,子弹打进肚子里,他捂着肚子,强忍着疼痛指挥战斗……”
战斗结束后,吴庆云和战友们才知道参战敌人的数量,“日军一个连队约300人,汉奸李景文的主力700多人,是专门来找我们作战的,我们虽然没有全部歼灭他们,但却击垮了他们。”支队长刘震寰告诉战士们。
这是回民支队的第一次集中歼灭战,俘虏1人,歼灭鬼子100多人。但回民支队也有几十个战士牺牲,当地老百姓和战士们用回族的丧葬礼节为他们举行了葬礼,“葬礼很简单,有阿訇念经,3丈6尺白布裹着战士的遗体入土,头朝北,面向西……”。

回族群众爱戴的汉族参谋长
  
“这个人真能打,个头不高、不太爱说话,足智多谋,总是冲在最前线!”这是渤海回民支队汉族参谋长何伺兴留给吴庆云的印象。
1942年,何伺兴被军区调到渤海回民支队担任参谋长,因为尊重回族干部战士的生活习惯、这个个头矮小的四川汉子立刻被大家所接受。
“一有空,他就问我们一些回族用语,比如说,见了阿訇要说‘赛俩目’(问安宁),见了回族老乡要叫‘穆斯林’等等,并且时常给同志们说,如果哪里有违反回族忌讳的地方,一定要指出来!这样的做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一些起先把何参谋长当‘外人’的战士改变了想法!”
何伺兴不光人缘好,而且足智多谋,令鬼子闻风丧胆!“打仗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站在最前沿对敌人喊话,时间长了,提到‘何参谋长’,鬼子汉奸没有一个不害怕的,回族老百姓都称他是打不死、打不败的人!”
然而,就是这个敌人见了闻风丧胆、老百姓称之为“打不死的人”的老红军,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那是1944年10月底的一天,刚刚结婚两个月的何伺兴参加军区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那天下午,他带领渤海回民支队一大队、六大队出发了,天黑后,部队在敌人寨子所在地,一个叫魏家庄的村子,向敌人发起进攻。
“我当时在五大队,那场战斗我们没有参加,得知何参谋长牺牲了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和他一起上战场的战士说,战斗打响后,敌人负隅顽抗,何参谋长站在前沿亲自指挥战斗。战斗中,他身边的一堆柴草突然起火,暴露了目标,敌人的机枪、步枪扫射过来,何参谋长身中数枪倒下了。”吴庆云回忆。
葬礼简单而又隆重。乡亲们连夜将何伺兴的遗体抬到一个叫李良志的村子,葬礼在这里举行,渤海回民支队的全体指战员以及闻讯从附近村庄赶来的乡亲们痛不欲生,“回族老乡们把他当自己人,按照回族的丧葬仪式,请阿訇做香油来祭奠烈士英灵。”
1990年,40多年过去了,王连芳、吴庆云已经年迈,却依然惦念着这位英勇的汉族参谋长,还有那些昔日征战沙场的回族烈士。重新回到游击队活动的孟村回族自治县,看着长满荒草的墓冢,两位老人感慨万千。

1944年,在冀南渤海军区整装待发的国民GM第八路军渤海回民支队的一个班的集结。
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渤海回民支队奉命开赴东北,组建东北回民支队,队伍不断壮大,“我们不但要唤醒黑土地上回族群众参加GM,而且也吸引了很多汉族、朝鲜族人民参加到队伍中来。”
1948年7月5日,东北回民支队扩编为铁道纵队二支队,后改为铁道兵二师,昔日的回民抗日游击队,已经迅速成长为铁道兵,相继完成了抢修吉林松花江大桥和饮马河大桥任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