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5
- 帖子
- 23
- 精華
- 0
|
苏联T系列坦克
快速坦克时代
1928年秋天,哈尔科夫机车厂赢得了制造一辆快速坦克的原型车(1-12-32项目)。这辆快速坦克原型车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一种双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个小型的机枪塔,可独立旋转。主炮塔装有1门45毫米火炮,火炮两侧的球状机枪座上各安装1挺7.62毫米机枪。坦克安装了一台苏联研制的M-6发动机。参加设计工作的包括GKB OAT的自行车辆部主管——V·I·扎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后来成为苏联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Military Academy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RKKA,今天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的坦克部主任。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后来的苏联科学院院士A·A·米库林则设计了坦克的动力系统。
哈尔科夫机车厂在制造T-12坦克之前只制造过拖拉机,所有生产坦克必需的特种制造设备他们都没有,工人们也没有制造坦克的经验,但尽管条件艰苦且缺乏经验,T-12原型车的制造工作仍然进展很快。1929年底,T-12坦克原型车下线,1930年1月开始工厂测试,2月,官方测试正式开始。
由于T-12坦克原型车的车重超出了方案设计时的要求(实际车重20吨,超标4吨),并且在结构和机械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坦克设计小组不得不在紧迫的时间下参考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设计。这个推倒重来的方案实质上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坦克重量和单位压力被降低;而发动机输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驾驶舱左侧安装了第4挺机枪,并设置了机枪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层,这是坦克发展史上的创新)。新的坦克设计方案被命名为T-24坦克。
T-2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Kharkiv Komintern Locomotive Plant,前哈尔科夫机车厂)坦克设计小组独立研制的第一型战斗车辆。T-24坦克在1931年开始生产,同年,25辆T-24坦克开下生产线。这也宣告除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生产线外,另一个坦克生产中心在苏联南部现出雏形——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那时,工厂已经专门建里了一个特别T2车间,用以生产坦克,而1927年组建的坦克设计小组已经成为新成立的由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的T2K坦克设计局的核心,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师们也加入进来。下面这些人是苏联坦克工业的先驱,我们有必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伊万·N·亚历克先科、L·L·阿尔费罗夫、A·S·邦达连科、P·N·哥里永、E·T·季卡洛夫、V·I·多罗申科、V·T·基里连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尔西诺夫。S·N·马霍宁负责工厂的全盘生产工作。
考虑到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在此前的坦克设计和制造中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1930年,他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苏联红军陆军部队研制一型快速坦克。为了保证快速坦克的研制工作并改善管理状况,苏联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管理局(Administration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the Red Army)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军事工程师N·M·托斯金前往T2K坦克设计局,领导研制工作。
BT快速坦克(俄语中快速坦克的字头缩写)的研制工作很快超出了计划的限制,而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它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研制一种新型坦克而是制定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车辆规划。其核心内容是研制一种轮履两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常规公路机动使用轮式机动,越野时改为履带)。所有与BT坦克有关的工作都由N·M·托斯金统一负责。第一辆原型车被命名为OBT(实验型快速坦克),在1931年9月底制造完成。经过测试后,设计局又对实验车型做了修改,定型后的坦克被称为BT-2型快速坦克。1931年11月7日,第一批3辆BT坦克参加了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
随着快速坦克研制工作的完成,托斯金被召回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继续他的教学工作。1931年12月6日,A·O·费尔索夫被总参谋部派往T2K坦克设计局。他的到来也标志着提高BT-2性能,也即研制BT-2坦克后续车型BT-5的工作正式展开。研制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用国产M-5航空发动机(由米库林领导设计)取代进口的自由发动机(Liberty)。除此之外,BT-5坦克还将安装威力更大的45毫米火炮,替换BT-2上的37毫米炮。BT-5坦克还为车长装备了71-TKI无线电台,并在炮塔上安装扶手状天线。1932-1933年,设计工作的重点转向装甲防护方面,准备用焊接装甲板制造车体和炮塔,淘汰了铆接工艺。这种带有焊接车体和炮塔的改进型BT-2坦克被命名为BT-4坦克。
BT系列坦克的进一步改进工作被不断推进着,T2K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在1935年研制出了更新的后续车型——BT-7坦克。该型坦克安装了性能更先进的M-17T航空发动机,并对传动系统做了大的改进。其中一些坦克还安装了高射机枪。1935,在BT-2坦克基础上还改进研制了一种安装1门76.2毫米火炮的原型车。它被称为“炮兵坦克”(artillery tank),用于为进攻坦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1936年下半年,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被命名为183工厂。数字命名方法也被引入了工厂内部,T2K坦克设计局更名为KB-190设计局(KB是设计局的俄文字头缩写)。1936年12月28日,米哈依尔·I·科什金代替了费尔索夫成为设计局局长,后者遭到了清洗,其罪名是领导设计了一个糟糕的变速箱,尽管数量众多的变速箱故障都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
米哈依尔·I·科什金领导对BT-7坦克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由183工厂自行研制的新型V-2柴油机。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安装柴油发动机的坦克。183工厂将这辆改进型的BT-7坦克命名为A-8型坦克,在交付苏联红军时,正式军用编号改为BT-7M。少量BT-7M坦克安装了大口径的76.2毫米主炮,并加强了装甲防护,成为BT-7A型坦克。
在克生产和研制中心。
T-54坦克的试制工作结束后,1941年疏散到下塔吉尔的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开始分批返回哈尔科夫。战后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的历史开始于1951年,当年,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带领大批原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回到哈尔科夫组建了新的KB-60M设计局,莫洛佐夫担任总工程师。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苏联的坦克工业都在生产一种主战坦克——1947年量产的T-54(包括2种衍生型号T-54A和T-54B)。但苏联红军并不满足于此
苏联军方对T-64A坦克的性能非常满意,设计局也以它为豪,他们声称:T-64A坦克拥有完美设计,以最小的重量换来了最佳的火力、防护、机动和可靠性的结合。客观的说,T-64A坦克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划时代的坦克,它运用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包括:125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自动装弹机、三人乘员组以及因此带来的低矮外形;完善的火控系统(测距仪、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复合装甲(对于化学能弹和动能弹的防护能力几乎相当于T-62坦克的2倍还多);三防系统有效保护乘员组在核条件下的生存;采用了全新的动力组件布置方式;它还在苏联坦克制造史上首次采用了液压传动装置,后者确保了发动机组件重量和尺寸的减少;带有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则带来了苏联坦克建造史上最轻的行走装置;第一次解决了涉水能力受时间和距离限制的问题。
新技术和新的设计规划解决了高性能与低重量(36.5吨)之间的固有矛盾。在保持了中型坦克的体重基础上,T-64A坦克拥有堪与重型坦克相匹敌的火力和防护。由于T-64A坦克出现,以重量将坦克划分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方法终于寿终正寝(这也最终确认了设计局早在1954年就提出的理念),新的概念浮出水面——主战坦克。T-64A由此成为苏联第一种主战坦克。
从未定型的“430项目”(1954年)到第一辆T-64A量产型下线(1969年)。前后15年时间里,KB-60M设计局始终没有放弃信念,始终在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创新。T-64A坦克的设计和规划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苏联其他设计局也开始仿效KB-60M设计局的许多理念和技术,并将
之用于后来主战坦克的设计,如T-72和T-80主战坦克。T-64A坦克的总设计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为此得到了列宁勋章(Lenin Award)。
在研制T-64系列主战坦克期间,KB-60M设计局的队伍再一次获得壮大。1962年,马里舍夫工厂的第62特别设计局被并入KB-60M设计局。第62特别设计局致力于研制喷火坦克,包括OT-54和TO-55坦克以及实验性质的“483项目”。这一系列的坦克在鄂木斯克的运输机械制造厂(Omsk Transport Machine Construction Plant) 量产。其局长F·A·莫斯托沃依后来成为KB-60M设计局的副总工程师。
○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
根据苏联国防工业部部长在1965年5月6日签署的第62号部长令,从1966年1月1日开始,KB-60坦克设计局和实验坦克制造厂(190厂)合并为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KMDB)。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被任命为局长和总工程师。
由于苏联政府决定在三个工厂同时开工制造T-64A主战坦克——哈尔科夫马里舍夫工厂、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和乌拉尔汽车厂,关于坦克动力组件的问题出现了。因为马里舍夫工厂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为三个工厂同时提供发动机,同时,5TDF发动机在使用寿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在1966年8月15日和1967年8月15日先后发布了第645-205和第802-266号文件,要求在1968-1969年间研究并设计一个后备方案——将V-45发动机安装到T-64A坦克上。
实际上,设计局早在1961年就已经设计过安装后备动力组件的“432项目”。当时有两种备选动力方案——车里雅宾斯克工厂(Chelyabinsk Plant)和巴尔纳乌尔工厂(Barnaul Plant)。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安装V-45发动机(V-2发动机的改进型)的动力舱布置方案中选。1965年,3辆安装V-45发动机的“432项目”原型车完成制造。它们被称为“436项目”。1966-1967年,这三辆坦克在鄂木斯克和列宁格勒附近进行了广泛而严格的测试。
在参考了这些测试结果后,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设计了“438项目”(后改称“439项目”)——安装V-45发动机的T-64A主战坦克。根据1967年9月12日苏联国防工业部长的第594号部长令,1968年,“439项目”原型车制造正式开始。
根据1967年9月28日苏联国防工业部长签署的第623号部长令,1969年,4辆“439项目”原型车开下生产线并立即投入广泛的测试。测试结果证实,安装V-45发动机的T-64A坦克后备生产方案在机动性上并不逊色于安装5TDF发动机的首选制造方案。后来,在“439项目”的动力舱布置方案基础上,确定了T-72坦克的动力舱布置方案。
20世纪70年代初,哈尔科夫设计局开始改进T-64A主战坦克,这个改进是非官方的研究项目,仅限于草案设计的范畴。领导这项改进工作的是第一副总工程师尼古拉依·A·绍明。1973年完成的草案设计(设计局内部的项目代号T-64A-2M)实际上提出了彻底改进T-64A坦克火力、防护、机动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是改变坦克炮塔外形、备用弹药的放置方式、安装更强有力的发动机。
在这个草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苏联国防工业部于1973年8月12日签署的第339号部长令,哈尔科夫设计局在T-64A坦克基础上研制出可发射炮射导弹的改进方案——“447项目”。新坦克在火控系统方面得到了很大改进,安装了新型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和各种传感器。由于“447项目”和“437项目”(后来发展的“447项目”不带炮射导弹的改型)两种方案之间的技术继承性非常强(95%的部件通用),这使得工厂可以同时开工量产,而无需对生产线和组装设备进行大的改动。
根据1976年9月3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颁布的第733-244号文件,“447项目”和“437项目”原型车都将被苏联红军陆军部队采用,军方正式编号分别为T-64B和T-64B1。据苏联军方资料称,T-64B的战斗效能是T-64早期型的1.6倍。
1976年7月4日,由于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不得不辞去了哈尔科夫设计局局长的职务。原第一副总工程师尼古拉依·A·绍明被苏联国防工业部任命为新的局长和总工程师。
为进一步提高T-64A和T-64B主战坦克的战斗性能,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与哈尔科夫发动机设计局一起在1974-1979年研制了6缸1000马力坦克发动机(6TD)。1978-1979年,安装上6TD发动机的T-64A坦克(“476项目”)成功通过了测试,实验证明,它在机动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1979年10月,6TD发动机被推荐进入批量生产。由于6TD发动机和5TDF发动机在设计上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即使说前者是后者的继承人也未尝不可,因此,建立6TD发动机批量生产线相对容易,在技术上和成本上都无需冒风险。
依照苏联国防部于1977年9月9日、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于1978年1月5日、7月26日以及1979年1月25日的决议,哈尔科夫设计局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改进方案,在为T-64A/B坦克大修期间为其换装1000马力的6TD发动机并改进其传动系统。按照苏联国防部于1983年12月21日颁布的第0262号命令,T-64A、T-64AK(指挥坦克)、T-64B和T-64B1坦克换装6TD发动机并重新进入陆军服役后的军方编号分别更换为T-64AM、T-64AKM、T-64BM和T-64B1M。
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逝世后,鉴于这位前总工程师在坦克研制方面的杰出贡献(他在坦克设计局里工作了50年,其中36年担任总工程师,几乎将一生都献给了苏联的坦克研制事业),1979年,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被命名为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设计局。
1981-1983年,莫洛佐夫设计局继续致力于改进T-64B坦克,目的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按照苏联部长会议在1981年6月5日做出的第181号决议,设计局被要求开发设计一种模块化的爆炸式反应装甲,能够安装在现役坦克上。第一辆安装了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坦克在1984年完成制造。根据苏联国防部1985年1月14日的第07号命令,T-64B坦克被安装上爆炸式反应装甲并进入苏联陆军服役,军方正式编号改为T-64BV。
T-80U坦克
T-64B坦克的其他改进工作仍然在继续进行,莫洛佐夫设计局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提高火控系统性能和战斗室总体作战效率方面。他们的成果后来被全套照搬到了T-80U坦克上。 |
|